1月10日-17日,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年末学术交流周顺利举行。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的50余位教师、33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100余名硕士研究生,以及54位协助指导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各分中心分组研讨会,第二阶段为优秀博士全员交流分享会。分组研讨于1月10-15日在八个分会场同步进行。各分会场博士生们分享了各自的科研成果,并与在场老师们共同探讨前沿技术及热点问题,大家热情高涨、讨论热烈,一起来看看现场情况吧~
分会场一:大型零磁空间与磁屏蔽技术创新中心
大型零磁空间与磁屏蔽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徐学平副研究员主持,共有5名北航教师,8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24名博士研究生和12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中的大型零磁空间和高性能极端探索磁屏蔽舱的研发为主要任务,依托机械、电气、材料、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电磁分析与结构设计、精密电磁控制、系统集成与测试等技术攻关和预研工作,未来将建成国际领先的大型零磁空间和高性能磁屏蔽舱,为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等提供理想的近零磁极端环境条件。
研讨会上,2020级-2023级的24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大型零磁空间被动磁屏蔽设计、大型零磁空间多传感器主动磁补偿方法、大型零磁空间主动磁补偿误差标定、低噪声被动磁屏蔽分析方法、磁屏蔽舱主动磁补偿闭环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汇报交流结束后,全体博士生还进行了跨中心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大型零磁空间、磁屏蔽舱(桶)、小型化磁屏蔽等的主要学术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

分会场一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二:量子科学装置与精密测量仪器技术创新中心
量子科学装置与精密测量仪器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魏凯研究员、马丹跃副研究员等主持,共有12名北航教师,18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78名博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合肥国家实验室重大项目中相关科学装置与仪器的研制为主要任务,开展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装置、超高灵敏惯性测量装置,超高灵敏计量原子磁强计、高精度原子自旋惯性测量仪器,以及窄线宽高性能激光器、抗弛豫碱金属气室等共性关键技术的前沿研究、单项技术和预研工作,挑战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灵敏度纪录,助力前沿基础物理学命题的研究,支撑量子计量测试、高精度惯性导航等领域的发展。
研讨会上,2019-2023级的74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原子自旋系综精密极化和超极化、低噪声原子自旋进动信号检测、低频磁噪声抑制机理、耦合原子系综动力学等科学问题,以及低噪声磁屏蔽材料、抗弛豫碱金属气室、极微振动主被动抑制、高性能窄线宽激光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分会场二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三: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技术创新中心
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叶茂研究员主持,共有9名北航教师,2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43名博士研究生和27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中心聚焦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领域,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合肥国家实验室等重大项目的支持,专注于小型化传感器的研发工作。重点开展基于微纳工艺的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技术以及核心器部件研究,在提升核心性能指标的同时,有效控制传感器的成本并减小体积,为探索重大心脑疾病的发病机制、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技术、健康监测手段以及磁异常探测等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研讨会上,2019级-2023级的33名博士研究生围绕纳器件与工艺、小型化高性能激光器、集成光子学、芯片化原子磁强计集成、集成化电子学控制等关键工艺与核心技术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分会场三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四:零磁科学装置技术创新中心
零磁科学装置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郑世强研究员,张海峰副研究员主持,共有5名北航教师、7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32名博士研究生参与汇报交流。该中心面向心脑磁等极弱磁场检测的急需,围绕高性能零磁科学装置研制的需求,重点突破高精度主动磁补偿、低噪声高磁导率材料、磁强计阵列集成与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国际领先的零磁科学装置,持续开展磁屏蔽系统关键技术迭代升级,实现对人体功能的精准检测,推动医学功能信息成像装备的跨代发展,支撑高端医疗装备“中国制造”,培育零磁医疗装备产业,服务于零磁医学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
研讨会上,2019-2023级的32名博士研究生围绕空间扰动磁场建模、高匹配度补偿线圈设计、高精度磁场扰动抑制技术等研究方向进行了专题汇报和热烈讨论。同时,组织了内部交流讨论会,每位博士研究生分享了科研过程中的关键突破与棘手难题,导师们尽力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后续研究提供明晰方向。

分会场四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五: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
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崔培玲研究员,向岷副研究员主持,共有8名北航教师、10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88名博士研究生和25名硕士研究生参与汇报交流。该中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世界科技前沿,依托近零磁极端环境条件下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技术,开展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开拓前沿交叉科学研究新领域,开辟人体功能信息成像高端医疗装备新赛道,促进心脑等重大疾病诊疗和健康监测手段的变革。
研讨会上,2019-2023级的88名博士研究生围绕极弱磁医学信号处理、极弱磁功能信息成像、功能结构影像融合、人体功能信息特征分析、重大心脑疾病辅助诊断等研究方向进行了专题汇报和热烈讨论。

分会场五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六: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技术创新中心
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姜丽伟副研究员主持,共有4名北航教师、4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19名博士研究生和14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聚焦地球动力学与地磁演化、地震机理及预警等重大科学问题,以及矿产资源勘探、地磁导航、穿戴式健康监测等重大应用需求,突破地磁原子磁强计及应用系统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灵敏和芯片化配合、标量和矢量测量协同的磁场测量体系,支撑天空地海一体的地球磁场监测网络构建。
研讨会上,2020级-2023级的19位博士研究生围绕地磁原子磁强计技术研究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就NMOR原子极化建模与操控、新型光泵原子磁强计弛豫测量与误差抑制、CPT原子磁强计矢量测量、地磁原子磁强计电子学与控制等前沿技术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分会场六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七: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技术创新中心
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刘占超副研究员主持,共有5名北航老师,5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26名博士研究生和20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开展芯片化原子陀螺仪核心器件与量子导航系统、高性能惯性基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等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支撑低成本高精度导航技术在自动驾驶、遥感测绘、智能控制、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研讨会上,2018级-2023级的26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围绕芯片化核磁共振陀螺仪、小型化原子自旋陀螺仪、原子陀螺仪核心器部件与惯性导航系统的相关技术前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会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分会场七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八:生物医学仪器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生物医学仪器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由乐韵副研究员主持,共有4名北航教师,2名博士后、20名博士研究生和8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面向超高真空系统、氢燃料电池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高端装备及尖端精密仪器等对高性能微电机技术的亟需,开展磁悬浮高速微电机相关技术研究,研制超高真空分子泵、氢气循环泵等,应用于半导体工艺、光伏镀膜、扫描电镜、质谱仪、氢燃料电池等先进装备及新能源等领域,实现微特电机性能突破及相关产业升级。
研讨会上,2020级-2023级的17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微特电机高集成磁悬浮轴承设计、高速电机谐波抑制与高效控制技术、大抽速磁悬浮分子泵稳速控制技术、涡轮分子泵叶片分析与设计技术等研究方向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分会场八总结交流现场
会议的第二阶段优秀博士全院交流分享会于1月17日举行。会议首先总结了一年来研究院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并对全院师生的辛苦付出表示了肯定。

优秀博士生全院交流分享会
随后,由各分会场评选出的15名优秀博士研究生向全院师生分享各自领域的科研进展,并与在坐的师生们共同探讨热点话题,相互交流学术经验。会议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热情,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发。
此次总结交流会为师生们搭建了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大家聚焦前沿热点,共同交流学术成果,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总结完善学术研究规划,拓宽视野、收获颇丰。今后,研究院将以年度总结交流会为契机,进一步探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积极推动多学科、多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激励师生们投身科研、精于科研,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