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8月10日,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4年春季学期总结暨暑期总结交流会顺利举行。来自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的50余位教师、346名博士研究生、176名硕士研究生和来自大设施研究院的近70位协助指导教师参加了总结交流会。
本次会议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仪式于8月5日上午举行,房建成院士作主题报告并宣布总结交流会正式启动。

房建成院士作主题报告
8月5日下午至8月10日,总结交流会第二阶段分组研讨在八个会场同步开展。
分会场一:大型零磁空间与磁屏蔽技术创新中心
大型零磁空间与磁屏蔽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徐学平副教授主持,共有3名北航教师,12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29名博士研究生和18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中的大型零磁空间和高性能极端探索磁屏蔽舱的研发为主要任务,依托机械、电气、材料、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电磁分析与结构设计、精密电磁控制、系统集成与测试等技术攻关和预研工作,未来将建成国际领先的大型零磁空间和高性能磁屏蔽舱,为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等提供理想的近零磁极端环境条件。
研讨会上,2020级-2022级的16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大型零磁空间被动磁屏蔽设计、大型零磁空间多传感器主动磁补偿方法、大型零磁空间主动磁补偿误差标定、低噪声被动磁屏蔽分析方法、磁屏蔽舱主动磁补偿闭环控制、同步式消磁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汇报交流结束后,全体博士生还进行了跨中心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大型零磁空间、磁屏蔽舱(桶)、小型化磁屏蔽等的主要学术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


分会场一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二:量子科学装置与精密测量仪器技术创新中心
量子科学装置与精密测量仪器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马丹跃副教授主持,共有17名北航教师,30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92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任务。重点开展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装置、超高灵敏惯性测量装置、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装置、超高灵敏计量原子磁强计等科学装置与仪器研究。
研讨会上,2019-2022级的61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原子自旋系综精密极化和超极化、低噪声原子自旋进动信号检测、低噪声磁屏蔽材料低频磁噪声机理、耦合原子系综动力学等科学问题,以及低噪声磁屏蔽材料温度误差分析与抑制、高精度磁场线圈设计、抗弛豫碱金属气室、极微振动主被动抑制、高性能窄线宽激光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分会场二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三: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技术创新中心
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翟跃阳教授主持,共有10名北航教师,5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43名博士研究生和27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面向经济主战场及人民生命健康领域,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合肥国家实验室等重大项目中小型化传感器研发为主要任务,重点开展基于微纳工艺的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技术以及核心器部件研究,实现核心指标引领的同时降低传感器成本与体积,支撑重大心脑疑难病症的发病机理、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健康监测及磁异常探测等科学技术研究。
研讨会上,2018级-2022级的25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微纳器件与工艺、小型化高性能激光器、芯片集成光子学、微纳敏感元件设计与制备等关键工艺与核心微纳器件技术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分会场三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四:零磁科学装置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零磁科学装置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设置了心脑磁零磁科学装置、原子磁强计技术等研究方向,由王坤副教授主持,共有5名北航教师,10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40名博士研究生和31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世界科技前沿,依托近零磁极端环境条件下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技术,开展零磁科学装置及应用技术研究,开拓零磁医学、零磁生物学、高性能磁屏蔽等零磁科学新领域,支撑基于人体功能信息检测的新一代高端医疗装备发展,推动心梗等重大疾病诊疗方式的变革。
研讨会上,2019-2022级的32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心磁装置磁补偿系统、磁屏蔽装置噪声抑制、磁屏蔽系统磁场平衡消磁、主动磁补偿线圈设计方法、磁屏蔽舱屏蔽系数精确计算与分析、原子磁强计磁场干扰抑制方法、原子磁强计源位磁场补偿方法、原子磁强计磁场闭环控制方法、阵列式原子磁强计气室温控方法等研究方向进行了专题汇报和热烈讨论。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张露、赵风文就零磁医学成像装置的产业化研制及临床应用、主被动屏蔽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等进行了交流,探讨了未来心脑磁装置研制及医学应用、大设施三类舱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的科研攻关方向提供了有力指导。

分会场四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五: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
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向岷副教授主持,共有10名北航教师,10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72名博士研究生和44名硕士研究生参与汇报交流。该中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世界科技前沿,依托近零磁极端环境条件下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技术,开展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开拓前沿交叉科学研究新领域,开辟人体功能信息成像高端医疗装备新赛道,促进心脑等重大疾病诊疗和健康监测手段的变革。
研讨会上,2019-2022级的49名博士研究生围绕极弱磁医学信号处理、极弱磁溯源成像、人体功能影像与结构影像融合、医学信息特征提取与分析、极弱磁成像在心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等研究方向进行了专题汇报和热烈讨论。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安楠、王嘉龄等结合心脑磁成像装置研制及医学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交流,为学生的前沿技术探索、科研攻关创新提供了突破方向。


分会场五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六: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技术创新中心
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姜丽伟副教授主持,共有4名北航教师、6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21名博士研究生和15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聚焦地磁演化与地球动力学、地震机理及预报等重大科学问题,以及矿产资源勘探、穿戴式健康监测等重大应用需求,开展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技术研究,形成高灵敏和芯片化配合、标量和矢量测量协同的磁场测量体系,支撑天空地海一体的地球磁场监测网络构建。
研讨会上,2020级-2022级的15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地磁原子磁强计技术研究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就高精度NMOR原子磁强计、芯片化新型光泵原子磁强计、芯片化CPT矢量原子磁强计及地磁原子磁强计电子学与控制等前沿技术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分会场六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七: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技术创新中心
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刘占超副教授主持,共有5名北航老师、6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26名博士研究生和19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开展芯片化原子陀螺仪核心器件与量子导航系统、高性能惯性基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等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支撑低成本高精度导航技术在自动驾驶、遥感测绘、智能控制、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研讨会上,2018级-2022级的20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围绕芯片化核磁共振陀螺仪、小型原子自旋陀螺仪及量子导航器件与系统的相关技术前沿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分会场七总结交流现场
分会场八:磁悬浮微电机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磁悬浮微电机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乐韵副教授主持,共有5名北航教师,23名博士研究生和12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面向超高真空系统、氢燃料电池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高端装备及尖端精密仪器等对高性能微电机技术的亟需,开展磁悬浮高速微电机相关技术研究,研制超高真空分子泵、氢气循环泵等,应用于半导体工艺、光伏镀膜、扫描电镜、质谱仪、氢燃料电池等先进装备及新能源等领域,实现微特电机性能突破及相关产业升级。
研讨会上,2019级-2022级的16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微特电机高集成磁悬浮轴承设计、离心压缩机喘振检测与扰动抑制技术、高速电机谐波抑制与高效控制技术、大抽速磁悬浮分子泵稳速控制技术、涡轮分子泵叶片分析与设计技术等研究方向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分会场八总结交流现场
通过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师生共同聚焦前沿热点、分享学术经验,在拓宽科研思维的同时,促进完善了研究规划。未来,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将联合大设施研究院和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继续推进三院融合,构建“多导师制、共同攻关”的团队式培养模式,依托专职科研队伍的人才优势和产教融合基地的资源优势,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复合人才,为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创新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