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至8月11日,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3年春季学期考核暨期末总结交流会顺利举行。来自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的50余位教师、460余名研究生和来自大设施研究院140余位专职科研人员参加了总结交流会。
本次会议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仪式于8月7日上午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院长房建成作主题报告并宣布总结交流会正式启动。
8月7日下午至8月11日,总结交流会第二阶段分组研讨在四个会场同步开展(按机构调整原中心划分)。
分会场一:量子传感技术创新中心
量子传感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李建利教授等主持,共有14名北航教师、78名博士研究生、8名大设施专职科研人员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面向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领域,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合肥国家实验室等重大项目中相关传感器研发为主要任务,开展芯片化原子磁强计、芯片化核磁共振陀螺和地磁磁强计等传感器以及核心器部件研究,实现核心指标引领的同时降低传感器成本与体积,支撑重大心脑疑难病症的发病机理研究、健康监测及磁异常探测。研讨会上,2017级-2021级的56名博士研究生围绕芯片化原子磁强计、核磁陀螺、地磁磁强计以及对应的高效光抽运及检测、微小型气室技术、微纳集成、高集成度电子学控制单元等核心器部件和单项技术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分会场二: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技术创新中心
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全伟教授、陆吉玺副研究员、周新秀教授、雷旭升教授、朱庄生研究员等主持,共有16名北航教师,77名博士研究生,37名硕士研究生,83名大设施研究院专职科研人员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合肥国家实验室重大项目中相关科学装置与仪器的研制为主要任务,开展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装置、超高灵敏惯性测量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计量磁强计、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装置等装置与仪器,以及窄线宽高性能激光器、抗弛豫碱金属气室等共性关键技术的前沿研究、技术攻关和预研工作,挑战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灵敏度纪录,助力前沿基础物理学命题的研究,支撑计量测试、高精度惯性导航等领域的发展。研讨会上,2017级-2021级的50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原子自旋系综精密极化和超极化、低噪声原子自旋进动信号检测、磁材料低频磁噪声机理、耦合原子系综动力学等科学问题,以及低噪声磁屏蔽材料、抗弛豫碱金属气室、极微振动主被动抑制、高性能窄线宽激光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分会场三:精密磁电装备与控制技术中心
精密磁电装备与控制技术中心分会场由王坤副教授主持,共有17名北航教师、63名博士研究生、28名大设施专职科研人员参与交流研讨。本中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控制、机械、电气、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精密电磁控制技术、电磁分析与结构设计、软磁材料热处理工艺、系统集成与测试等前沿技术与工程化研究,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性能磁屏蔽技术及装备和磁悬浮电机及应用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满足零磁医学等前沿科学应用需求,有力支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研讨会上,2019级-2021级的37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大型零磁空间多传感器主动磁补偿方法、用于极弱磁测量的高均匀线圈设计、磁屏蔽装置消磁策略、磁屏蔽舱主动磁补偿闭环控制、超高速微特电机容错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分会场四: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
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宁晓琳教授主持,共有5名北航教师、52名博士研究生、21名大设施专职科研人员参与交流研讨。该中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世界科技前沿,基于零磁与近零磁极端环境条件,依托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技术,开展零磁医学与零磁生物学等前沿基础研究,旨在实现高分辨率极弱磁场医学功能信息成像,实现对人体功能的精准检测,推动医学功能信息成像装备的跨代发展,支撑高端医疗装备发展,服务于零磁医学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研讨会上,2018-2021级的39名博士研究生围绕极弱零磁医学信号处理与降噪、极弱磁与结构影像配准与融合、信号特征提取与时频分析、心脑磁磁场建模与仿真、极弱磁信号源成像、基于极弱磁测量的疾病识别等关键技术攻关,心脑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的早期诊断等重要医学应用,生物磁信号的机理研究等基础科学问题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通过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师生一道总结凝练科学问题、把握关键技术方向、完善学术研究规划,碰撞思维、受益良多。未来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将继续围绕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两条主线扎实开展工作,为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