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8月8日,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5年春季学期总结会暨学术交流周顺利举行,62名教师、40名校外合作导师、330名博士和170名硕士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仪式于8月1日上午举行,第二阶段5个中心于8月1日下午至8月8日同步举行分组研讨。

合影
8月1日,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5年春季学期总结会暨学术交流周启动会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北航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院长,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房建成院士,研究院全体在杭师生参加会议。会议由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副院长孙天旭主持。

启动会现场
会议伊始,房建成院士作动员讲话。他指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国家对科技人才、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师生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体师生要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践行“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他强调,全体师生要把握大设施建设机遇,直面原始创新挑战。房院士深情回顾了北航三代“陀螺人”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并寄语青年学者和全体学生,在量子传感、零磁医疗的新赛道上勇于超越自我,将个人理想融入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北航人的量子力量。

房院士作动员讲话
随后,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副院长周新秀部署学生年中总结考核工作,详细讲解了研究院考核工作日程安排、评定内容、评审办法等,并预祝同学们答辩顺利。

周院长部署考核工作安排
最后,大装置院博士生代表分享了各自的科研进展并与老师们深入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房院士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并鼓励同学们勇于探索学科前沿“无人区”,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博士生代表作学术交流
本次大会标志着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5年暑期学术交流周正式拉开帷幕。自8月1日至8月8日,研究院各中心聚集核心科研领域,开展分中心学术汇报与深度交流。
中心一:大型零磁空间与磁屏蔽技术创新中心
大型零磁空间与磁屏蔽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徐学平主持,总计5名北航教师,8名校外合作导师,23名博士研究生和15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
该中心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中的大型零磁空间和高性能极端探索磁屏蔽舱的研发为主要任务,依托机械、电气、材料、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电磁分析与结构设计、精密电磁控制、系统集成与测试等技术攻关和预研工作,未来将建成国际领先的大型零磁空间和高性能磁屏蔽舱,为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等提供理想的近零磁极端环境条件。
研讨会上,23名2020-2023级博士研究生围绕大型零磁空间被动磁屏蔽设计、大型零磁空间多传感器主动磁补偿方法、大型零磁空间主动磁补偿误差标定、低噪声被动磁屏蔽分析方法、磁屏蔽舱主动磁补偿闭环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汇报交流结束后,全体博士生还进行了跨中心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大型零磁空间、磁屏蔽舱(桶)、小型化磁屏蔽等的主要学术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
中心一交流现场
中心二: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技术创新中心
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技术创新中心设置了杭州及北京分会场,由魏凯、马丹跃等老师主持,总计17名北航教师,23名校外合作导师,86名博士研究生和13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
该中心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合肥国家实验室重大项目中相关科学装置与仪器的研制为主要任务,开展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装置、超高灵敏惯性测量装置,超高灵敏计量原子磁强计、高精度原子自旋惯性测量仪器,以及窄线宽高性能激光器、抗弛豫碱金属气室等共性关键技术的前沿研究、单项技术和预研工作,挑战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灵敏度纪录,助力前沿基础物理学命题的研究,支撑量子计量测试、高精度惯性导航等领域的发展。
研讨会上,78名2019-2023级博士研究生围绕原子自旋系综精密极化和超极化、偏振压缩检测、耦合原子系综动力学与闭环控制等科学问题,以及低噪声磁屏蔽材料、超导磁屏蔽、极微振动主被动抑制、抗弛豫碱金属气室、高性能窄线宽激光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中心二交流现场
中心三:芯片化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创新中心
芯片化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创新中心分会场由叶茂、周向阳、胡朝晖等老师主持,总计17名北航教师,9名校外合作导师,68名博士研究生和40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
芯片化量子传感与应用系统创新中心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合肥国家实验室等重大项目中小型化传感器研发为主要任务,重点开展小型化激光器、芯片化原子磁强计、地磁原子磁强计、核磁共振陀螺与量子导航系统等的新技术以及核心器部件的研究,实现核心指标引领的同时降低传感器成本与体积,支撑重大心脑疑难病症的发病机理、惯性测量与智能导航、健康监测及磁异常探测等科学技术研究。
研讨会上,66名2019级-2023级博士研究生围绕微纳器件与工艺、小型化高性能激光器、芯片化集成光子学、芯片化原子磁强计集成、集成化电子学控制、地磁原子磁强计技术、高精度核磁共振陀螺、微纳核磁共振陀螺与系统、惯性导航与智能导航等关键工艺与核心技术进行了专题报告,24级研究生也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

中心三交流现场
中心四:零磁科学装置与医工融合技术创新中心
零磁科学装置与医工融合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王坤、张海峰老师主持,总计11名北航教师、5名校外合作导师、48名博士研究生和30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
该中心面向零磁医学与精密磁电装置研制的需求,聚焦两大方向研究:1.围绕高性能零磁科学装置研制的需求,重点突破高精度主动磁补偿、低噪声高磁导率材料、磁强计阵列集成与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国际领先的零磁科学装置,实现对人体功能信息的精准检测,服务于零磁医学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支撑高端医疗装备“中国制造”,培育零磁医疗装备产业;2.围绕高端装备及尖端精密仪器等对高性能微电机技术的亟需,开展磁悬浮高速微电机相关技术研究,研制磁悬浮心脏泵、超高真空分子泵、氢气循环泵等,应用于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工艺、质谱仪、氢燃料电池等先进装备及新能源等领域,实现微特电机性能突破及相关产业升级。
研讨会上,48名2020-2023级博士研究生围绕空间扰动磁场建模、高精度磁场扰动抑制、微特电机高集成磁悬浮轴承设计、高速电机谐波抑制与高效控制等研究方向进行了专题汇报和热烈讨论。同时,中心还精心组织了内部交流研讨会,每位博士研究生分享了科研过程中的关键突破与棘手难题,导师们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指引后续研究方向。

中心四交流现场
中心五: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
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分会场由郑世强研究员、崔培玲研究员、向岷副研究员主持,共有12名北航教师、15名大设施研究院协助指导教师、83名博士研究生和40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研讨。
该中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世界科技前沿,依托近零磁极端环境条件下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技术,开展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开拓前沿交叉科学研究新领域,开辟人体功能信息成像高端医疗装备新赛道,促进心脑等重大疾病诊疗和健康监测手段的变革。
研讨会上,83名2019-2023级博士研究生围绕极弱磁医学信号处理、极弱磁功能信息成像、功能结构影像融合、高精度电生理建模、人体功能信息特征分析、重大心脑疾病辅助诊断等研究方向进行了专题汇报和热烈讨论。

中心五交流现场
在学术交流周中,研究院师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开展了深入的学术研讨与成果交流,充分展现了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传感、零磁医学等领域的科研活力与创新潜力。此次活动为师生拓展视野、凝练方向、协同攻关提供了宝贵平台。全体师生将秉持“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坚定科技自信,勇担时代使命,积蓄发展动能,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