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博士研究生充分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2025年3月24日19:00,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经验分享会”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白马湖院区5号楼403教室成功举行,线上同步进行。
本次分享会邀请到两位已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国自然博士生项目”)的博士生——王惟一与闫一凡,他们结合自身经历,从项目认知、申请流程到申请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度剖析,为在场的师弟师妹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


国自然博士生项目于2023年首次试点设立,旨在选拔一批研有余力、基础扎实,在科学研究中展现出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资助他们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学基金项目,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等。项目资助力度大(30万元/年,2-3年资助期),且要求研究内容具备底层创新性和独立性。首批试点覆盖20余所高校,2024年进一步扩大至30余所高校,竞争激烈。
精彩回顾
王惟一同学首先进行分享,他强调院系初审需要提交的材料要突出“项目创新性”和“与博士论文的差异性”,提炼出万能摘要模板,确保专家“一眼看到亮点”。在评审答辩阶段,最重要的是“细节决定成败”,“答辩需讲清创新点,灵活应对提问,态度谦逊、逻辑清晰是关键。”面对极低成功率,王惟一引用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中提到的:“创新能力是唯一的天花板”,呼吁大家“以科研为本,水到渠成”。

紧接着闫一凡同学进行了分享,他强调材料与答辩并重,以2024年时间线为例,详细拆解各阶段任务:从8月提交材料到12月公布结果,全程需高效协调科研与申请,他建议:“提前梳理研究基础,预留充足时间修改材料,避免临时突击。”最后,闫一凡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总结心路,鼓励大家将申请视为能力提升的契机。

国自然博士生项目不仅是经费支持,更是对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两位分享者用实力证明:深耕领域、注重积累、积极应对,方能脱颖而出。本次分享会不仅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更多的博士生注入信心。期待未来,更多大装置院的科研新星绽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