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5年9月-1998年7月,天津职业大学计算机系办公自动化专业。
2001年9月-2004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信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导师孟小红教授;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星敏感器星图处理方法研究》。
2004年9月-2008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导师房建成教授,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基于恒星敏感器的组合导航方法研究》。
2017年8月-2018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研究员;
2019年1月-2022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2022年6月-2024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研究员。
科研工作经历及获得成果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量子导航重大需求,创新研究了SERF原子自旋惯性测量理论与方法及原子自旋陀螺技术,提出了电子自旋-核自旋耦合弛豫动力学模型、原子自旋陀螺误差建模等方法;成果支撑了国内首套原子自旋惯性测量装置和国内首台原子自旋陀螺原理样机的研制,实现了国际最高的惯性测量灵敏度指标和陀螺漂移指标;同时科学研究融入量子精密测量方向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第3);发表SCI论文3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
围绕我国运动载体长航时高精度导航迫切需求,提出了基于分段信息融合的惯性基组合定姿方法、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惯性基组合导航方法等,研制成功星载小型化高精度集成定姿系统及惯性基组合导航半物理仿真系统;成果已应用于资源三号卫星后处理系统中,提升了我国高分对地观测的能力和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第3),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第2),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第3);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