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7年09月-2001年0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士
2001年09月-2004年0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导师:朱瑞祥
2004年09月-2008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导师:房建成
2019年3月-2020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研究院党支部书记
2020年4月-2022年6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副院长。
2022年6月-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工作经历及获得成果
自2009年3月毕业并留校任教以来,在两个研究方向上开展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一)基于惯性/卫星组合的机载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POS)研究方向。针对航空遥感高精度运动成像对空中时空基准的迫切需求,长期从事机载位置姿态系统(POS)的高精度测量方法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小型高精度光学陀螺惯性测量单元确定性误差建模标定方法,提出了机载POS随机误差初始对准与组合估计方法,作为技术骨干研制了国内首台机载高精度激光陀螺POS(主要指标优于国际同类最高精度产品POS/AV610)和高精度分布式POS试样机(国际未见报道)。已在10余个高分重大型号/新型高分航空遥感系统上成功应用,显著提高了SAR等四大类航空遥感载荷成像精度和效率。研究成果出版专/编著3部,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4)、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等;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二)核磁共振原子陀螺研究方向。2019年以来开始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芯片化核磁共振陀螺仪技术、定位导航授时微系统(MPNT)技术、惯性卫星组合测量系统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