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研究员
男,1966年3月出生于四川汉源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02年获得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为装备发展部雷电专业组专家。主要从事激光技术、微波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三十多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超过两亿),发表了文章六十多篇,授予国防发明专利31项,其中15项排名第一,15项第二。获得国防科技工业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中国兵工学会三等奖2项,军队三等奖1项,重大项目总师。
《兵工学报》编委,国防科技实验室专家库成员,2010年3月,牵头成立中国兵工学会定向能技术专业委员会,本人任总干事。
1、2004年-2019年6月,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从事激光和微波技术研究,从建立实验室到2005年光纤激光器输出功率达到536W,不到一年时间,处于国内领先。并于2006年5月率先突破1000W,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单纤光纤激光输出功率达到千瓦的国家之一。到目前的单纤和多纤光纤激光合成技术继续领跑国内光纤激光器研制领域。2006年9月,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被国资委授予“中央直属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荣誉称号。
微波非致命武器的研究中,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进行了车载系统的研制,并进行了毫米波对动物及人手的实验,对毫米波对痛神经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2、2002年5月-2004年4月,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主要从事DPL大功率短脉冲紫外激光器的研制,以及进行微波等离子体的光子晶体特性方面的研究工作。由于出色的工作,在博士后考核中被评为特优,作为博士后联谊会生活部副部长,参与组织了很多大型活动,同时申请到了中国博士后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紫外激光器的研制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而样机的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为激光受控核聚变中的等离子体检测提供了解决方案。
3、本人运用刘盛纲导师的理论,得出了等离子体填充微波器件的色散方程和注-波互作用理论,提出了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概念,成功解释了等离子体填充微波器件后效率和功率增长的成因,而这些理论为指导今后我国自己的等离子体填充大功率微波器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教育背景
1983年9月-1987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士;
1995年9月-1998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所,光学硕士;
1998年7月-2002年3月,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物理电子学博士;导师为刘盛纲院士。
工作履历
1987年7月-1995年8月,四川汉源县第二中学,物理教师;
2002年5月-2004年5月,清华大学精仪系,光学工程博士后;
2004年6月-2004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光波所,光纤激光技术,教师;
2006年6月-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检测与电子技术博士后;
2004年10月-2019年7月,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二所,科研;(项目总师集团科技带头人)
2019年7月-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领域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激光技术、微波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等。
研究概况
长期从事激光技术、微波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研究,
目前从事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面向量子精密测量的核心传感器的需求,开展核心元器件如:激光器抽运和检测技术研究和工程化研制。